问答题
为完成指标铲毁将熟庄稼:生态建设岂能如此乱作为?2020年7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铲毁两万多亩即将成熟的麦子、油菜,突击完成退耕还林指标。据估算,已造成数百万斤麦子、油菜籽损毁。记者采访此事之后,该旗已暂停铲毁余下的两万多亩庄稼,待秋收后再退耕还林。(8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大片的麦田、油菜田里,被铲出一道道黑绿相间的“斑马线”,看着都让人心疼不已。再有十多天,庄稼就要收割了,这点时间都等不起吗?多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受访干部直言,9月种树不算晚,待收完粮食再种树,既可以完成工作任务,又不用白白损毁农作物。本可以两全其美的事情,为何还要糟蹋即将成熟的庄稼?原来,当地干部也有“苦衷”,上级催着8月31日前完成退耕还林,只能抢时间完成任务,不容商量。据了解,内蒙古此次退耕还林有3个试点地区,其他两地已完成全年主要任务,而呼伦贝尔仅完成一小部分,因此在督查中受到批评。但事实上,未完成上级交代的退耕还林指标,责任恰恰又在当地相关部门。上级下达指标后,该旗退耕还林工作“前松后紧”,前期落实上级政策缓慢,没有及时出台明确的补偿方案,徒下禁令而没管住春耕,错过了春季退耕还林的关键时机;后期又草草退耕、匆匆造林,不惜铲毁将熟的庄稼。这就是典型的乱作为、瞎作为,甚至可以说是“败家”行为。不讲科学,不顾实际,干工作靠突击,盲干蛮干乱干,最终只能事与愿违。报道显示,在一处被毁的麦田里,一些突击种上的树苗已经枯萎。庄稼被毁,树又没活,这样的退耕还林简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初衷是好的,方向是对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必须尊重常识、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群众切身利益,切实解决好当地种植户的合理诉求。若脱离客观实际,伤害百姓利益,恐怕亦有违政策初衷。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退耕还林工作只有紧紧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有序推进,才不至于跑偏。相关部门发布“禁种令”后,相关补偿方案却迟迟不能出炉,种植户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自然难以阻止“违法种植”现象,事到临头搞突击,结果只会更糟。那么,下级盲干蛮干的背后,上级压下来的指标是否尊重了实际和规律?早在2013年,针对某地为完成植树造林指标、将不少良田中的农作物铲除的问题,《人民日报》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切实际的生态指标,坐在办公室里想象的生态规划,无益于生态建设;生态建设的正道,是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群众权益,善待一草一木,善待每一寸土地。退耕还林,经是好经,只是被新闻里的某些人念歪了。
你认为案例中行政行为是否符合行政执行的相关理论?为什么?
不符合,它违背行政执行的以下原则:(1)服务原则(2)规范化原则(3)程序化原则(4)效率与效益相统一原则
问答题 结合案例,你认为行政决策目标的确定有什么要求?
问答题 从行政决策的层次来划分,该《方案》属于哪一类?
问答题 将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完成情况与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挂钩,属于公务员考核的哪种类型?反映了公务员管理的哪些原则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