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
【参考答案】
原因:自然经济为主;防止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
危害:阻隔中外贸易;造成人民贫苦和社会不安;沿海港口城......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解析 ↓↓↓)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相关考题
-
问答题
根据上述材料概述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 -
单项选择题
17世纪中期,中英两国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1656年清王朝颁布《禁海令》。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本质都是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B.都有利于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
C.都不利于本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D.都取决于两国的经济基础 -
单项选择题
《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赋税征收以实物为主
B.闭关政策下农民负担较重
C.各关口税率不尽相同
D.政府推行抑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