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蓬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要爱护环境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六年来,从应对非典、禽流感、台风、矿难、雪灾和地震的挑战,我国公共危机应急体系由创建到发展,在一次次考验中得到磨炼,在一次次教训总结中不断完善。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聪明的民族,在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这说明()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认识是客观对象显现自身的过程 ③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推动认识的发展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
单项选择题
早期的电灯泡,在灯泡使用不久后,灯泡内部就发黑。开始人们认为是其中的空气引起的,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定在尽可能地把灯泡内部抽成真空,可是发黑问题仍然存在。后来,米尔兰博士提出向灯泡内充入某种气体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实验,最后确定用氩气替代真空,解决了灯泡发黑的问题。上述材料表明() ①否定与肯定是辩证的统一 ②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单项选择题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这个规律表明()
A.人类认识运动的总是具有不确定性
B.人类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C.客观世界总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
D.实践对认识具有依赖性、推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