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某教材在《谈中国诗》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比较曹操《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评说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B.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C.通过同一选题的诗歌对比,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D.通过诗歌鉴赏,进一步体会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加深理解文本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学习诗歌《短歌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A.掌握用典写作手法,提高赏析能力
B.通过关键句引导学生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C.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词句的方法
D.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
单项选择题
学习《声声慢》,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播放了名家朗读音频。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听觉形象,使教学过程情景化,增强教学效果
B.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不利于课堂有序进行
C.音频播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D.名家播放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更能创设悲伤的意境 -
单项选择题
某教师在阅读叶圣陶先生“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句话后,采取了如下教学实施,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这一观点,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内涵
B.教学环节故意设错,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关注
C.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
D.范读文本后讲解朗读技巧,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