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道德经》)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上》)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
(2)“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者其尊皆天也。”(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朱熹《朱子语类》)
(3)“在天有阴阳,在人有仁义;在天有五辰,在人有五官。形异质离,不可强而合焉。所谓肖子者,安能父步亦步,父趋亦趋哉?”(王夫之《尚书引义》))
结合材料(2)分析,董仲舒和朱熹对“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又各自做了什么发挥?
【参考答案】
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朱熹: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
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