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篇。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词人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词人主宰大地浮沉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教师为这首词的教学设计了一个导语:我们以前已经学习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背诵。播放有关秋风、秋叶飘落的画面,你看到里面的景象,感受如何呢?(萧条、冷清、凄凉……)你会联想到有关“秋”的哪些诗句呢?(调动学生的积累,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可见,大家积累面很广,联想的诗句很多。(激励肯定学生)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那我们来看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赏析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有针对性
B.由图片与诗句结合的方法导入课文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以诗歌语言学习为重点,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D.回忆初中所学的《沁园春?雪》以及回忆与“秋”有关的诗句,这一教学起点的确立,为本课教学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阅读《茶馆》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自己。学生会迸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激情和能量。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们积极主动自告奋勇,当在课堂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后,有个女生竟然举起手来:“老师,我要挑战同学读的庞太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兴奋起来。事实证明,这个女生读得真的很好。她课下说,正是因为前一个同学读得太好了,她才想比一比。同学们送给她的热烈掌声肯定了她的挑战。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案例中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课堂
B.教师根据自己经验的分析和解读可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C.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D.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力 -
单项选择题
下面是某老师设计的杜甫《登高》(人教版必修三)导语,对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师:请大家想象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滚滚翻腾,刷刷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孤岛在盘旋,猿在哀鸣--这时,一个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来,步履艰难,跌跌撞撞……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这位老人,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位老人,才华横溢,“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老人,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祷、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大家应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了吧?
A.抓住了《登高》一诗沉郁顿挫的特点,导语设计与诗的风格一致,烘托了气氛
B.这个设计没有回顾已有的知识,不符合导语设计的原则,不利于本节课对新知识的讲解
C.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
D.这个设计画面感强,能让学生展开想象,这也正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
单项选择题
人教版《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破解动物游戏与生存关系的科普文章。上课时教者发现有些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嬉戏打闹,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表演导蜜鸟和蜜罐的互惠互助过程。以下做法中,将学生反馈转化成教学资料最成功的一项是()。
A.用眼神、语调等暗示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教学目标上来
B.根据学生特别爱表演的特点,教者临机改变教法,让学生排演课本剧
C.指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泛读.告诉读书嬉闹的同学什么样的朗读才是好朗读
D.让嬉闹的同学谈谈哪种动物最擅长打架.哪种动物最温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