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日自然的死,二日痛苦的死,三日快乐的死。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略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做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
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的。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他却正在或已经死亡。
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在大会上作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申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亡,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亡,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已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做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
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本文摘自陆文夫的《快乐的死亡》)
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是()。
A.对自然的死亡,不怕,因为不可避免;对痛苦的死亡,以前是无可奈何,现已不太害怕;对快乐的死亡,十分忧虑,非常蔑视
B.对自然的死亡,害怕,因为可以避免;对痛苦的死亡,以前是无可奈何,现已不太害怕;对快乐的死亡,十分忧虑,非常蔑视
C.对自然的死亡,不怕,因为不可避免;对痛苦的死亡,很害怕;对快乐的死亡,十分忧虑,非常蔑视
D.对自然的死亡,不怕,因为不可避免;对痛苦的死亡,以前是无可奈何,现已不太害怕;对快乐的死亡,很喜欢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但不是能力本身。素质作为先天生成的解剖生理结构,不能现成的决定能力。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能力,只是由于他生来具有一定的解剖生理特点,因而他具有能力发展的一般可能性。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素质是能力的基础
B.素质是先天的
C.素质与能力的关系
D.能力是后天发展的 -
单项选择题
长期以来,美国中学校园纪律散漫,学生崇尚暴力,校园风气日益低下。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援引的一份全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1%的美国中学生承认在考场上曾有过作弊行为,35%的人承认曾在商店里偷过东西,更有68%的人表示曾经打过同伴。然而,在被问及是否拥有优良品格时,有96%的学生都给自己打了高分。这一现象引起了政府和学校的震惊和不安。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美国中学校园充斥暴力
B.美国中学校园风气败坏
C.美国中学生行为不检点
D.美国中学生既骄傲又无知 -
单项选择题
汉传佛教传人中国内地,大体经过了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是介绍时期,汉传佛教的译文,从一开始就不甚忠实于原文;越过介绍时期,进入融合时期。这时大部分佛经都有了汉文译本;汉传佛教第三阶段在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在于摆脱佛教原有的框架,由中华本土佛教学者、宗派创始人开始构建中国佛教的新体系;汉传佛教的第四阶段,宋元明清以后形成三教合一,以儒为主导的局面持续了近千年。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的主要意思的是()。
A.佛教传入我国始于汉代
B.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经历了四大阶段
C.佛教从汉代开始,历史源远流长
D.佛教传入的各个时期界限明显
